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教育品牌网主页 > 资讯 > 正文 >

晋中信息学院创新解码青年公益三重裂变

2025-03-28 08:35:30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摘要

暖“锋”行动的接力棒已传递到Z世代手中,他们正在新时代坐标中校准爱的经纬度。3月26日,由晋中信息学院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青春志愿行"志愿服务交流会在上河书院火热开启。活动现场汇聚学校青年联合会和兄弟学院志愿者组织、学院专项服务队等Z世代青年志愿者代表,通过思想碰撞与场景化体验,解码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青春定义。

从“我”到“我们”的志愿叙事

活动以“我做的志愿服务”和“我定义的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思维碰撞开场,学校青联、经济与管理学院青协和艺术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部主席立足切身视角,进行了志愿服务的多维表达。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主席薛佳莉从全校服务支队的管理和统筹角度切入,讲述了她与学校46支服务队的故事,阐释了志愿服务工作理念的转型升级,提出“从参与服务到设计服务”的系统化思维。

图片一

经济与管理学院志愿服务部主席陈齐旺从入学以来,便被志愿服务所包裹,相互摩擦,直到融为一体。以“时光爱人圆梦计划”项目孵化为例,通过校级、省级到国家级赛事的晋级历程,展现了志愿服务与个人成长的深度融合。

图片二

艺术传媒学院志愿服务部主席王静结合学院专业特色,谈她的志愿服务经历时提到“兴趣是服务的基点,当我把兴趣与志愿相碰撞时,我会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

图片三

三大体验区解码Z世代公益DNA

在沉浸式体验区的思维碰撞中,青年志愿者们以实践为笔,勾勒出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坐标系:

【从“线下服务”到“数字赋能”:技术重构公益价值链】

“不知道!”“孩子,我们就不了解!”...这是“智·惠农”专项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东关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对如今社会现状、国家政策和民生福祉与村民们交谈时他们的回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益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常见的线下志愿活动等形式,我们想要解决现如今乡村信息不发达,消息闭塞的问题,通过做一个民生小程序,小程序会按照村民的需求进行编写,引进搜索引擎、查询、村务公开等功能”,“智·惠农”专项志愿服务队队长杜宜真在介绍他们的专项服务时说到。理念的输出和所设计编程的展示,充分蕴含着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技术赋能,还有奋勇争先、主动靠前的青春担当。Z世代利用所学所长,学以致用,让信息可达以一种新的数据化界面呈现。

图片四

图片五

【从“隐性付出”到“社交货币”:公益传播的次元突破】

除了社会生活领域,Z世代还关注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公益保护。在“寻古芳华”晋剧文化专项志愿服务队的引导下,志愿者们手持脸谱模型,对照一个个晋剧角色,通过勾画描绘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传播不再是服务的副产品,而是公益本身。”参与者孙东巧边发朋友圈边感悟到。抖音“#戏曲守护者”话题的播放视频,朋友圈实时滚动着“晋剧脸谱”,秒赞和转发切实呈现出社群承载非遗。传承就不是小众话题,晋剧文化和Z世代的相遇就是一场“穿越剧”,在时光隧道里,不同时代相互碰撞,电光火石般地生出许多出乎意料的精彩。

图片六

图片七

图片八

图片九

图片十

【从“牺牲奉献”到“双向成长”:价值共振的青春收获】

“每次跟随服务队去做志愿活动,当走近沼泽旁、河边真的很让人放松,很开心。”一直喜欢户外的“益水滴”专项服务队队长刘逸璇根据自己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对本土物种和外来物种的研究,与服务队成员制作出丰富的生物模型,就是为了将自己的收获能够直观性的输出,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还开发了‘生态达人’成长体系,净摊1小时可以解锁生物模型盲盒,累计服务时长还可以争取出行名额。”许多积极从事公益的Z世代志愿者并没有什么积蓄,甚至还是在校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热情与善意转化为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图片十一

图片十二

图片十三

新思政课遇上数字时代的雷锋精神

我们在讨论“打call做公益”,本质上和雷锋同志记录好事日记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体验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侯敏老师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出发,结合志愿服务活动讲到,从‘隐姓埋名’到‘社交共创’,从‘体力消耗’到‘数字赋能’,年轻一代正用技术将利他精神编织成更广阔的价值网络。实现从“利他”到“共生”的价值升华,这种“利他”与“利己”的融合,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所在!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每一代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成长。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Z世代的行为与思想,不仅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不会把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有时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却始终在探寻“意义”与“价值”的路上一路思考、一路前行。

图片十四

图片十五

当编程化身公益、非遗遇上打call、公益成长为双向奔赴,当“自我实现”与“利他价值”在数字界面中无缝切换,志愿服务便超越了道德义务的范畴,他们不再区分“为谁而做”,而是在创造中回答“我是谁”。Z世代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重新定义“做好事”,正如会场上闪烁的宣言——"我志愿,故我在"。Z世代正在用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重构志愿服务基因,期待青年志愿者能将今日灵感转化为可持续的公益IP。

图片十六

(撰稿: 马红燕、王小云 供稿: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摄影: 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推荐阅读:

相关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