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教育品牌网主页 > 资讯 > 正文 >

从抑郁深渊到美育之光:游敏婕的重生之路

2025-11-26 16:43:05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摘要

游敏婕如今的身份名片上,印着多重厚重的注解——秋文心理《舞动之道》专业导师、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委员、美国科罗拉多荣誉博士。2025年,她更在最美教育人颁奖盛典上斩获“年度美育人物贡献奖”。曾有学员上完她的课后由衷评价:“上了这课,能多活十年。”

现在的游敏婕专业、自信、美丽,在心理学领域持续深耕。回溯至2023年4月7日,她顺利从秋文心理导师学院督导导师班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心理学督导,而这只是她人生逆袭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很难想象,这样光芒四射的女人,15年前竟是一个萎靡绝望的胖子,深陷抑郁泥潭无法自拔。

2007年至2010年间,游敏婕长期被抑郁情绪包裹,严重时需每日依赖药物维持,服药后便是昏昏沉沉的睡眠,生活毫无盼头。更令人窒息的是,丈夫和婆婆始终不相信她“病了”,在他们看来,“不缺吃不缺穿”的生活里,“抑郁”不过是矫情的借口,甚至断言“这病根本不存在,都是装的”。

(图片:游敏婕现在)

01 转折:产后深渊与无人理解的困境

2007年,游敏婕诞下长子,这让此前两年一直催孕的婆婆终于放下心来。在此之前,婆婆坚信是儿媳身体问题导致无法生育,带着她找神婆、摆八卦,用尽各种偏方。

全家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时,游敏婕却被产后抑郁缠上。生育前,她是令人羡慕的大学老师,拥有自由、稳定的工作和优厚待遇;生育后,她的世界被“母亲”这一身份完全吞噬,自我价值感荡然无存。

毫无育儿经验的她陷入深深的迷茫,而强势的婆婆又掌控着家里的一切。月子期间,婆婆每天都会端来满满一大碗小米——堆成小山状,周围码着十几个鸡蛋,撒上一圈红糖。在婆婆的认知里,坐月子就该吃这些。可游敏婕本就不喜欢小米和鸡蛋,却无力反抗,只能将食物与委屈一同强咽下肚。

(图片:游敏婕和孩子)

天性向往自由的游敏婕,因生育彻底失去了人生的主导权。日子久了,她变得一开口就落泪,严重时甚至萌生自杀的念头。即便如此,她也没能换来家人的温柔以待:丈夫时常骂她“虚荣”“成事不足”;婆婆则指责她“对家庭不付出”,三天两头上门挑刺。在婆家人眼中,她几乎一无是处。

“明明已经倾尽全力,为何还是被诟病?到底要牺牲多少才够?”那时的游敏婕尚未明白,牺牲换不来真爱,在失衡的亲密关系里,再怎样的付出都填不满情感的黑洞。走投无路的她逃回娘家,父母却抛出扎心的反问:“你要做得好人家能说你吗?你做得对人家能挤兑你吗?”

至亲的冷漠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这并非父母第一次让她陷入绝望。

02 原生家庭:争吵阴影下的童年复刻

游敏婕的童年,是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度过的。父亲作为长子自带强势基因,母亲因年幼丧母早早承担家庭责任,也习惯掌控一切。两人都想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柴米油盐的琐事都能成为争吵的导火索。

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5岁那年的血腥场景,更是成了她一生的心理创伤。那天她在外玩耍,被邻居焦急地叫回家,刚进门,姑父就将一根断指放在她面前——父母争吵时,母亲情绪激动,竟亲手用刀砍断了自己的小指。

这场惊吓让年幼的游敏婕变得孤僻、厌学,难以融入集体。父母为了改变现状给她转了学,可情况反而愈发糟糕。班主任安排的同桌是一位兔唇且手部不健全的同学,这是游敏婕第一次接触身体有残缺的人,她下意识地将自己归为“同类”,内心被排斥感和孤立感填满。

她的痛苦从未被父母真正看见。在父母的认知里,“小孩子的委屈不算事”,他们不屑站在孩子的角度共情,只会斥责她“不要矫情”,转头又会因她的“问题”继续争吵。游敏婕深知父母并非不爱自己,只是他们的爱被自身认知局限,从未真正贴合过她的需求。

长大后,她惊恐地发现,自己竟活成了最讨厌的样子——和父母一样,在婚姻中与家人不断争执。直到接触心理学后她才明白,这是对原生家庭行为模式的无意识复刻:越抗拒什么,越容易成为什么。

(图片:电影《玛丽和马克思》)

2015年,游敏婕开始接触心理学,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有了出口,原生家庭留下的创伤也逐渐开始愈合。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停止。

03 绝望:生死边缘的生命觉醒

2017年,济南一家医院的诊断书,给了游敏婕沉重一击——动脉血管破裂,这种疾病的发生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当时她的血管表皮仅剩少许连接,一旦完全断裂,几乎意味着即刻死亡。医院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让她准备后事。

陪她检查的三个闺蜜听到结果后泣不成声,游敏婕却异常平静。医生无法明确病因,只推测可能与遗传或长期压抑的情绪相关。起初她想隐瞒家人,可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第二天便被紧急送往北京手术。

手术很成功,但康复过程却布满荆棘。对她而言,比疾病和手术台上的未知更可怕的,是术后的各项检查与治疗:每天的抽血让她的胳膊布满针孔,像个“马蜂窝”;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血液难以凝固,月经竟能持续15天;定期注射的血管恢复加速剂,在血管中快速流淌的灼痛感,让她永生难忘。

(图片:游敏婕现状)

这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却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在鬼门关溜达一圈后,她终于看清了身边人的真心:心态转变的她,感受到了父母迟来的理解——他们终于明白女儿背负了太多;丈夫也慌了神,独自扛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担;孩子更是一夜长大,变得懂事有担当。

“那时我觉得这场病生得很好。”活在绝境中的人,连苦难都能生出感恩之心。游敏婕的人生,在手术成功的那一刻,彻底触底反弹。

04 重生:心理学照亮的人生坦途

在家静养的一年半里,游敏婕终于读懂了“生命”的意义。康复后,她毅然踏上心理学的进修之路,从《践行力量》到《舞动之道》,再到督导导师班,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图片:游敏婕2020年心理学学习记录)

2023年4月7日,她顺利从秋文心理导师学院督导导师班毕业,正式成为一名心理学督导。这份职业让她实现了自我价值,更让她在2025年收获了“最美教育人颁奖盛典年度美育人物贡献奖”,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委员、美国科罗拉多荣誉博士的身份,则是她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的最好佐证。

“秋文救了我的命,心理学救了我的命。”游敏婕不止一次这样说。心理学不仅将她从深渊中拉出,更让她的身体逐渐康复。她深知自己的使命——用专业能力帮助更多“游敏婕”,让他们不必经历绝望就能实现自救。

心理学带给她的最大改变,是学会区分“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面对妈妈“不让老公刷碗”的叮嘱,从前的她会愤怒抗拒,如今的她会笑着回应:“我爸真幸福,娶了这么好的老婆;我老公也很幸运,娶了我这样‘什么都不会干’的老婆,还愿意包容我。”她先肯定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再坦诚自己的状态,既安抚了母亲,也拉近了与丈夫的距离。

她终于看透,身边人的指责与控制,本质上都源于爱,只是表达方式出了问题。基于这份认知,她重新经营婚姻:引导木讷的老公学着浪漫,送她喜欢的礼物,两人像初恋般重新相爱;她也与婆婆达成和解,理解了对方强势背后的关爱。如今,一大家人总能和谐相聚。

接触心理学后出生的女儿,见证了她的成长。女儿的出生颇为波折,前三个月靠药物保胎,8个月时早产,因营养不良显得有些“丑”。但神奇的是,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没生过病,心理状态格外健康。“大概是我懂了什么是爱,她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身心自然健康。”游敏婕这样解释。

(图片:游敏婕和女儿)

对她而言,心理学的终极意义,是教会她“懂得爱,并让爱流动”。而重生,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复仇,而是与自己和解——“我愿意放过自己了”。

写在最后

采访中,游敏婕反复提及:“秋文救了我的命,心理学救了我的命。”起初我也曾疑惑,心理学既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让人暴富,何以“救命”?

后来渐渐明白,心理学的价值不在于“改变”,而在于“增加”——增加行为策略,增加解决问题的路径。人生的决定权从来都在自己手中,心理学只是告诉我们:“你的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人人都可能成为十几年前的游敏婕,人人都可能陷入难以挣脱的深渊。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把深渊里的人拉出来,一同走向幸福。正如游敏婕用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委员的视角融合心理学智慧,以美国科罗拉多荣誉博士的专业素养深耕领域,用“年度美育人物”的担当传递温暖——心理学督导的价值,就是让幸福的道路更宽敞。

“低开高走”,这四个字是游敏婕人生的最佳注脚。也愿每一个身处深渊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重生”,活成光芒万丈的模样。

(图片:游敏婕做导师时现场图)


推荐阅读:

相关滚动